本報記者 王志彥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就在“雙十一”網購盛宴、“雙十二”消費狂歡輪番上演的同時,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在醞釀一場新的變革:通過對口岸監管方式的轉變,讓已經被消費者全面認同的跨境電子商務駛上發展快車道,不管你買的商品產自全球哪個地方。
  這是改革的力量。
  而政府職能轉變,始終是自貿改革試驗的核心點。政府管住權力,市場靠前說話,完善事中事後監管。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正在上海自貿區重構。
  一場真正的革命
  有人問,上海自貿改革的核心是什麼?
  打開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列在主要任務第一項的正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創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國際化、法治化要求,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推進政府管理由註重事先審批,轉為註重事中、事後監管。
  一年來,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的綜合監管制度初步形成。
  上海自貿區曾用三張顏色的桌面,來形象展示政府權力的“瘦身”效果:第一張桌子是綠色桌面,堆滿自貿改革前限制措施共186份文件;第二張桌子為藍色桌面,擺著被調整的151份文件;第三張桌子則是橙色桌面,上面是目前留存的35份文件。也就是說,上海自貿試驗一年,有81%的企業投資限制文件被調整,有的限制條款從此消失。
  這是一場動了真格的改變。社會上曾流傳著一句話:“市場是只看不見的手,政府是只閑不住的手。”如今,企業都在說,自貿區下決心“割自己的肉”,讓“閑不住的手”即使“忍痛”也不能“越界”。
  這是一場拷問靈魂的革命。利益破局,職能轉型,自貿區經歷了一次從思維觀念到管理方式的全面洗禮。
  一場管理的劇變
  用“劇變”來形容上海自貿試驗一年來,政府對市場主體管理方式的變化,頗為貼切。
  從去年10月1日起,上海自貿區企業註冊實行先照後證、註冊資本認繳等新舉措,最終目標是在準入階段減少乃至取消前置審批。
  由國家口岸辦牽頭推出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大大方便了企業。過去,與國際貿易相關的管理部門很多,進出口企業得一家家跑。現在,企業只要在一個窗口遞交材料就行。
  國家稅務總局7月發佈支持上海自貿區創新稅收服務辦法,自貿區率先試行稅務登記網上自動賦碼管理。這被視為稅收徵管的歷史性突破。
  管理劇變帶來的則是市場巨變。
  活力被激發。掛牌成立一年間,上海自貿區新設企業註冊資本總計近3500億元人民幣。
  空間被打開。海關先後在自貿區推出23項監管服務創新舉措,“先進區、後報關”,貨物進入區內倉庫時間平均縮短2至3天,企業物流成本降低10%左右。很多公司老闆說話都更硬氣了,“現在做生意,有競爭力”。
  讓市場靠前,自貿舞臺更精彩。
  一場無限的改革
  今年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一周年。這一天,自貿區內沒有安排任何慶祝儀式,只有“社會參與委員會”悄然成立。不放花炮,不擺花架,自貿區度過了一個朴素但有意義的周歲生日。
  引入社會力量,是上海自貿區探索市場監管新模式的又一次嘗試。
  放活,不等於放縱,轉變監管,也不是要放棄監管。放出活力,管出效率,政府改革思路日漸明晰。
  於是,區內首批企業經營異常名錄誕生,企業靠不靠譜,上網就能一探究竟;
  於是,一個彙集口岸和金融等34個部門超過400萬條信息數據的共享和服務平臺建立起來,這是一份由全社會寫的“企業檔案”;
  於是,有第三方檢驗機構開始為自貿區進出口商品檢驗出具鑒定報告,商事糾紛調解中心在區內開展業務,社會力量開始“補位”市場管理。
  一年來,上海自貿區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由註重事前審批轉為註重事中事後監管,形成由自貿區安全審查、反壟斷審查制度、社會信用體系、信息共享和綜合執法等6項制度為主體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框架,加強對市場主體“寬進”之後的過程監督和後續管理,為推進經濟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探索。
  一位自貿區負責人曾說,上海自貿改革經驗向全國推廣將分層次、分區域,但唯有政府職能轉變這一條,改革空間無限。作為改革的先行者和探路人,上海自貿區每走一步,都是為全國全面深化改革積累經驗,為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奠定基礎。
  這是自貿的榮光,這是上海的責任,這是國家的戰略。  (原標題:管住權力,讓市場靠前一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d21fddn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